作者简介
唐吉·维耶尔1973年生于法国布雷斯特。他的第一部小说《黑色笔记》1998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了六部小说,其中《绝对完美的犯罪》获费内翁奖与文学志向奖。
邹琰,文学博士,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副教授。
内容简介
《电影》是这位年轻的法国作家的第二部小说。叙述者谈论一部电影,他曾经无数次看过的同一部电影,这位叙述者每天在笔记本中都记录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有评论。被这些画面侵蚀,他的生活就像这个笔记本,从这个著名电影产生各种品味,行为和判断。叙述者专注于这部电影,他的存在只取决于它。
在这里出现的叙述者,被缩减到只能讲述一部电影,他看过十来次再十来次的电影。所有评注,所有评价,他都在一个小本子里记了下来,日复一日。他的存在被电影侵蚀。他的品味和他的判断。都要归于电影。他的朋友,正如他的敌人,也是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而来的。说真的,他的生命就在于这部电影。
相关图书
如何读解电影(插图第4版)
作为一本影视传媒专业经典教科书,《如何读解电影》自1977年首次出版便大受欢迎,被称为“同类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在全世界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认识电影(修订第14版)
本书为长销40年的经典电影入门书《认识电影》第14次修订版。自问世以来,《认识电影》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并被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等知名院校指定为影视课程教材,深受全球读者和电影行业专业人士认可,被公认为了解电影艺术的入门佳作。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电影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不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视野,而且汇集了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论述,形成一份总纲
认识电影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虽说以论入史是近年来的潮流,但以知名理论家的身份撰写电影通史巨制,波德维尔尚是第一人。此史因之卓尔不群。加之范君译笔信而不俗,令此版更值一读
太可爱了,豆瓣用户吹水纪实。十佳电影怎么能只列十部呢,只有我的十佳才是真·十佳。
3.5,好吧,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讨厌这种排版,真的很难进入状态,看介绍以为有很多关于希区柯克的描写,结果没有,纯作者的观影“碎碎念”,表达他对《足迹》的喜爱,有点意意识流,有点特立独行,就是个人不是特别喜欢,不过还好,意识到原来还有这种小说,就足够新奇了
此電影居然不是作者虛構的🙄️
不分段的长篇令人窒息…或者是一种连续?
迷影小说,如此亲密的愉悦感。 任何“对我而言”都是不成立的,我想要回复他们:如果我列出十部电影,这就自然不只是我最喜爱的十部电影,也自然而然是全人类最喜爱的十部。我始终认为,在艺术上,我们要求的是普遍性。 我将告诉你凭借什么我们即可辨识出伟大的导演:我们能辨识出来,就在我们想到他,在我们想到他的时刻,我们确信,在我们想到他的那一精准时间,他是最伟大的。
第一篇《电影》真的是今年以来最令人困惑的阅读体验……一开始完全把它当小说读 以为作者说的这部电影是他自己编的 读到三分之二突然被告知真的有这部片子 我:所以这算个什么 影评吗?不是 这在写作伦理上真的是ok的吗? 但是又想到《重现的镜子》也是既属于虚构作品又被视作自传 而结尾提出的男主角自己策划了针对自己的谋杀也颇有《橡皮》结尾“人们费尽心思侦破一场谋杀案,而谋杀实际上还没有发生”的味道 也许这真是有意的对新小说的复兴? 而且如果我以前看过这部片子 是不是在一开头就能辨识出它不是一部纯然的虚构作品?而除去这文体上的不清 这种对影像的文字复现及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对其的破坏(通过越来越多的叙述者独白)是否也是作者故意想达到的效果(而且还与近年来的文字影像化趋势正好形成对比)? 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写至作品中后段文字节奏的急躁和内容上的冗长是否也是刻意为之?(而且作者评价I want you to steal my jewelry这句电影台词的时候表现出的对文字精准的理解能力真的让我觉得他不是会无意中让自己的行文节奏这么差的写作者x)这些加起来真的让我觉得暂时没办法对这个作品下判断了……不过倒是可以肯定《希区柯克》这一篇写得确实不好 太油滑了 而且不会真的有人觉得《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好的片子的吧( 不会真的有人觉得美国片比法国片强的吧